找到相关内容7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正性离生”概论

    》对于“法位”的前提到念处等阶位,如卷16云:  先用顺道思慧,后得现智。如牧人先迹,以比智知在此中,后则现见。行者亦尔,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,然后以智现见。故经中说:知者、见者能得漏尽。(大正...

    释成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194564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(2)

    是许多批评中国思惟方法的学者们未曾注意的。例如玄学的王弼,他便曾经坦白地说: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...所谓“至像无形,至音无声,希微绝朕之境,岂有形言哉。”“悟夫法者,封惑永尽,仿彿亦除,妙绝三界之表,理冥无形之境,形已既无,故能无不形,三界既绝,故能无不界。”乃至“者理之所假,执则迷理。”“夫以...

    张曼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4745835.html
  • “正性离生”概论

    。如牧人先迹,以比智知在此中,后则现见。行者亦尔,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,然后以智现见。故经中说:知者、见者能得漏尽。(大正32?371a)  可见《成实论》主,因重视由闻思等修习所得之智慧,能于...

    释成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70746315.html
  • 试论“法住智”思想之开展

    所得见的诸法必然性──法住智,视为无漏。  又卷16说:“先用顺道思慧,后得现智。如牧人先迹,以比智知在此中,后则现见。行者亦尔,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,然后以智现见,故经中说:知者,见者能得漏尽。”...说是对于因果缘起的“决定智”。  缘起的十一支(除无明外)及历观三世,是“法住智”重要的内涵。在汉译《杂阿含经》“356经”的“四十四智”,就其内容看来,并无明显的透露出“历观三世”的观法,但在南传《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747570.html
  • 试论自在之物的两重蕴意

    一般人类感官都有效的东西,以及只是偶然归于这些现象的直观的东西,它不是在与感性的关系上普遍有效,而只是对这个那个感官的特殊职能或机制有效。这样,我们就把前一种知识称之为表现自在的本身的知识,而把后...意义的存在。   这便极为近似于佛教中、唯识二派对世界的领悟。中观被称作“空宗”,它揭示了“万法皆空”的道理,唯识则被称作“有宗”,它提示了“一切唯识”的道理。中、唯识之为“空有二宗”,构成了佛教...

    释青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450797.html
  •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——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

    的新观点:易学史上争论双方都没有把握“原发创生”这个“易道”之本真本然的角度,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卦爻符号与卦爻辞符号,从而也就不能看到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,从易道本真本然的角度看,所谓“系辞”都...或义理而空谈心性,相反,他们总有一种把易之概念和命题或易之、数、理、占等“心化”的倾向。  陆九渊关于伏羲创八卦的说法就体现了以“圣人之心”为《周易》形成根源而撇开数的倾向,它奠定了心学易学的...

    杨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2452018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庄子》事。庖丁解牛,开始时所见无非全牛,后来又未尝见全牛,顺理而解,游刃自在,才举目时,头角蹄肉,一时自解。如此十九年,其刃利如新发于硎。而得全、解牛而见全牛,需要很高的悟性。雪窦却认为纵使有...。汝不著者,为有为无?” 如果没有无著的境界存在,根本就是龟毛兔角;如果有一个无著的境界存在,那就必定会有一种境界与境,怎么可以说无著呢?所以说一切无著就是心,仍然是错误的。此为七拶阿难。诗意谓如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952655.html
  • 试论僧肇《般若无知论》的易理思维

    存在,非局限性的语言所能把握的。所谓:  夫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故言者,所以明,得忘言。...“不真”即空,所谓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的思想。是以有无称异,但其致一也。但当时王弼解《易》,所谓:  天地虽大,富有万物,雷动风行,运化万变,寂然至无,是其本也。[9]  主以无为...

    张晓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054787.html
  • 李商隐诗歌佛学意趣

    深切的感情体验,感悟到了有求皆苦、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。生活在禅风大炽的晚唐时代,他交往得最多的佛徒是禅宗僧侣,他超越痛苦的途径也是禅宗的观照,即不二法门。“不二”,亦称“无二”、“离两边”,指对一切...都是无常。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。无常迅速,念念迁移,疾于石火风灯、逝波残照、露华电影。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!”(《金刚经》)著名的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5757342.html
  • 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——谈言和意

    具象,也可以是言的抽象。王弼在《周易略例·明》中论言、、意三者关系称:“夫者,出意者也;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意,故又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...真言,令文句了了分明,无一谬也。三意密者,如住瑜伽相应,白净月圆满,菩提心也。”按照佛教的业力说,众生之轮回,是由众生之身口意所造之业力使然。超脱轮回就必须解决三业的问题,密宗以结印契净除身业,诵真言...

    徐时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2858338.html